|
 |
 |
|
|
发贴时间:2009/2/2 14:53:49 |
楼主:游客 |
|
|
圣城拉萨,沧桑一千年(http://tibet.cn/zt2008/08zglsxdj/wenxue/index.htm)
张广钧 (一)
从成都飞往拉萨机场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这个被地理学家称作“地球第三极”的地方,总面积约为120万平方公里,面积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全国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五国面积的总和。当飞机起飞不到20分钟,巍巍群山便出现在你面前,一座座雪山,在机身下傲然耸立,蔚为壮观,延绵千里的雪峰横亘拱卫,使你一时不知所措。现在通往西藏拉萨的路途不仅只有飞机,火车便是最好的交通工具。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兰州、广州等都有直达拉萨的火车,乘火车进藏已不在是什么遥远的梦,这个梦就在眼前,随时可以乘坐。我是个山东人,山东人可以说比较保守,到西藏去是我多年的梦想,也是好多人的梦想,可是就是只是梦想,真要启程是比较艰难的事。历史上,西藏没有公路,只有茫茫原野和崇山峻岭之间的马道,交通运输全靠马帮和支乌拉的差民驱赶牲畜驮运。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川藏、青藏、新藏、滇藏4条省际公路干线及中泥友好公路相继贯通并多次改扩建,现在已形成了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城镇为中心的公路网。 飞行两个小时后,我们平稳的到达拉萨机场。 拉萨,是西藏的首府。拉萨市所属各地,已开辟的风暴名胜旅游景点达200余处,已开发的重点旅游景区20多处,其中最著名的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罗布林卡、唐番会盟碑、哲蚌寺、色拉寺、宗角禄康、西藏自治区博物馆等。 匆匆一千年,拉萨的文明程度可想而知了。松赞干布以后的百余年里,吐蕃王朝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凭借强大武力,不断对外扩张。由于喜马拉雅山以南气候炎热,耐寒的吐蕃人视南进为畏途,扩张的方向主要向东方,与唐朝展开了断断续续的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战争。吐蕃于唐朝的战争,给藏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遭到两个民族的强烈反对。因此即使在吐蕃武力最强盛的这一时间里,友好往来仍然是唐蕃关系的主流。公元704年,赤德祖赞继位后,多次派遣官员到长安请婚联姻。金成公主携带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籍多种和一应使用的器物入蕃,随行的还有工匠,杂技、音乐等专业人员多名。金成公主与赤德祖赞的联姻,是继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之后,藏汉友好历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它进一步加强了唐朝与吐蕃在政治上的亲密关系,符合藏汉两族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共同愿望和感情,正如赤德祖赞给唐玄宗李隆基的奏章中所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成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二) 从上次西藏之行,我已经来西藏拉萨五个年头,这五年里,由于工作关系,我已经走过了拉萨大小景点十余处,有的景点去了二、三十次了。每当一次次从机场到市区,每一次到布达拉宫、大昭寺我都会有新的感觉。无论从那个方向进入拉萨,首先映入眼帘的必定是雄伟的布达拉宫。每次说道布达拉宫,每当看到五彩经幡随风飘动,我总是感到一阵心簇摇荡。 新拉萨的街道不象内地第一次想像的那样,这是现代市政建设、设施齐备的藏式建筑和新式建筑群迅速崛起,与古老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交相辉映,使拉萨变的多姿多彩。拉萨在保持浓郁的藏民族传统特色的同时,已初具现代化城市的规模。 回顾拉萨的历史,这个藏民族的佛教色彩更浓,不愧是“神佛之地”。在八瑞相山的簇拥下,拉萨这个古老而愈端庄的容貌,吸引了多少游人和香客。城中心的大小昭寺,仍像过去一样文静,周围却早已不是旧时的模样。环形的八角街上,商店林立,市场繁荣,新修的柏油马路似呼用精致的氆氇铺成,友好地给前来朝拜、瞻仰的人们指引着道路。 拉萨,古称“逻娑”、“逻些”,藏文意为“羊士”。相传拉萨昔为沼泽地带,文成公主进藏初建大昭寺时曾用山羊负土填平而得名。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定都逻娑。到9世纪改称拉萨,意为“圣地”、“神地”,并沿用至今。 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证明,远在2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拉萨就已有人类生活栖息,至于新石器时代,人类分布更加广泛。13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朝中央将西藏冠为直辖地,设前藏和后藏。清朝之后,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制定施政章程,调整合理体制等措施,对西藏的施政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合理全面而深入。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达赖、班禅额尔德尼两大活佛转世及其在历史上的改教势力政教地位,即由于清王朝的册封扶持而得以壮大、确立和延续。 悠久的历史,给西藏留下了众多蜚声国内外的名胜古迹和宗教胜迹。举世闻名的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作为昔日历史达赖喇嘛的“冬宫”和西藏地方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这座无与伦比的神宇宫决被誉为世界十大杰出木石建筑之一,集中体现了西藏建筑、绘画、宗教艺术精华,所藏的大量历史宗教文物亦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价之宝。 布达拉宫坐落在拉萨市中心的玛布日山上,固该山岩体及土壤呈红色,所以汉语称为红山。它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高119米,共13层,大小房间2000多间,大的佛殿34个,红宫与白宫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时期。6世纪初,吐蕃的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继承了王位。这位赞普生下来就有很多殊异的地方,他的头上生就一个阿弥陀佛,因此有人称他“双头王”。双头王生下就会说话,他对父王和母后说:“我可为一切生灵之主,将高兴地坐在赞普的宝座上”。13年后,松赞干布继承了王位,先后兼并西藏诸部,定都拉萨,发展生产、创文字,定法律,立官制军,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赞干布为其“营造宫殿,以居公主”史书上是这样描述的:在红山那里,筑起三道围墙。然后,在围墙当中,修起了堡垒式的宫室九百九十九间,又在红山顶上修起一间来凑足千间整数。这座宫殿都装有金银、珍珠等物,显得十分壮丽,真与天宫媲美。 在我们参观这座宫殿的时候,在松格廓门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周围四壁许多精美艳丽的壁画,长安风貌图、文成公主入藏图、生动再现了唐都长安的一派繁华景象和“唐皇五难吐蕃婚使”的故事。北壁上则描绘了公元641年唐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并特派吏部上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入藏,松赞干布在拉萨为文成公主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历史故事和喜庆场面。壁画中绘有当时建筑在红山上的宫殿图像。在文成公主进藏图中,有一辆由三匹马驾驶的四轮车载着释迦牟尼佛像,公主坐在车旁,随员们骑马行进。 另一组壁画是“照镜子”的故事,主人公是另一位著名的唐朝入藏公主——金成公主。藏史记载,藏王赤德祖赞有一太子,名叫江察拉温,“容颜姣好,悦如天人”,长的潇洒英俊。藏王想要效仿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唐都,去迎请金成公主。唐皇问金成公主是否愿意,公主并不作答。原来公主有一面神奇的宝镜,可以照见未来和远方的事物,便取出来观察。太子也极为威武英俊,因此她满心喜欢,就答应吐蕃了。谁知太子在迎接公主的途中打马奔驰,不幸坠马而死。金成公主从宝镜中看到此景,不禁万分悲痛,镜子从手中脱落下来,她决定“无论苦乐,仍为来藏也”。壁画就是根据这段内容绘制的。 公元710年,唐中宗金成公主,带着《唐诗》、《礼记》、《左传》等经籍及绢吊数万、百万技艺进藏,并与太子之父——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成婚。这是藏汉两族关系史上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公主在藏30年,生下后来威震四方的赞普赤松德赞、蕃唐之间成 为密不可分的“甥舅关系”,对增进汉藏友好,发展吐蕃经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记住这两位公主,我们不妨拿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情诗来祭奠这两位伟大的公主。 (一) 从那东方山顶, 升起皎洁的月亮。 未嫁少女的面容, 时时浮现我心上。 (二) 郁郁南山树草繁, 还从幽处会婵娟。 知情只有亲鹦鹉, 莫问三叉路口言。 (三) 夜里去会情人, 早晨落了雪了。 保不保密都一样, 脚印留在雪地上。 (四) 在拉萨下面住时, 是浪子唐桑旺波。 住在布达拉宫时, 是贤者仓央嘉措。 (三) 观完布达拉宫,将我们带到距拉萨中心区的大昭寺。大昭寺,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它是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始建于公园647年,由松赞干布、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共同兴建,经历多次扩建,才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米的宏伟规模。它有5座金顶,108个佛殿,统摄苯教,宁玛、萨迦、噶举、格鲁等西藏佛教的五大教派和各教派所崇奉的佛、菩萨、本尊、祖师、护法诸神像。 据藏文史籍载称,吐蕃王室迁都拉萨之初,各地灾祸不断,民不聊生,谙熟星象和阴阳五行只道的文成公元,通过观天象、勘地舆,认为在此填糊建寺,方能镇伏妖魔避灾驱邪。于是,松赞干布下令在此填湖造寺。从北方的澎波地区赶来的成群的白山羊用来驮土填湖,以至该地曾被称为“惹萨”(意为山羊之地),晚些时候的时候,“拉萨”只称是由“惹萨”衍化而来的。 每每走进这座寺庙的时候,我总是在大昭寺的正门入口处看到唐蕃会盟碑。这位“甥舅和盟碑”,又称作“长庆会盟碑”。碑文342厘米,宽82厘米,厚35厘米,用汉藏两种文字刻成的。这是公元823年,土蕃赞普为纪念长庆元年至二年间的唐蕃会盟所建。碑文记载:“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碑文强调了唐文成、金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缔造了舅甥姻缘之事,追溯了唐蕃的历史和功业,并记载了这次会盟的经过,立石年月以及双方参加凳坛会盟的官员名单。表达了汉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是汉藏历史上一件可贵的文物。另一块是“劝人种痘碑”,高3.3米宽1.2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公元1794年由驻藏大臣和琳撰立。乾隆年间,西藏流行天花,致使很多人死亡。驻藏大臣和琳命人在藏北修房安置天花病人,使不少患者生还。和琳劝达赖喇嘛和斑禅拨口粮作为定例,随后立了这快“痘碑”。由于迷信,百姓常用卵石敲砸,年深日久,现已遍体鳞伤,形成了许多臼形凹坑,致使文字大多损毁,难以辨认。在唐蕃会盟碑的两侧种有著名的“唐柳”,相传是文成公主将皇后在长安灞桥赐的柳枝带来西藏亲手种于大昭寺周围,所以也称“公主柳”。公主柳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尽管它现在已枯萎,却依然为人们诊视。 大昭寺最著名的是 “觉康”佛殿,它就是大昭寺的精华所在。藏传佛教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位于此处。释加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此殿供奉的释加牟尼像,也称“觉卧佛”,是文成公主入嫁松赞干布时所带来的。藏文史书记载,这尊释加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他在世时塑成的。颜色像熟金子,一只手做结定的姿势,另一只手做压地印的姿势。相好庄严,慈祥美妙。据说,凡是见到这尊像的人,都能够解脱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实的信仰,具是一切见、闻、念的功德,与见到佛陀本人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差异。当时佛祖在世,亲自为身像开了光,散花加持,最后藏于印度金刚座寺。南北朝时印度国王将这无价之宝送给中国。有过了几百个春秋,唐太宗李世民将美丽聪慧的文成公主许配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临行之际,唐太宗将中华国宝,供奉在洛阳白马寺的释加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赐予文成公主协同进藏。当时专门打制一辆手推车,装载释加牟尼佛像,公主一行翻过无数高山峻岭,渡过无数江河急流,遇到过无数狂风暴雪,地震山崩,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拉萨。在松赞干布的主持下,尼泊尔公主修建了大昭寺,供奉释加牟尼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修建了小昭寺,供奉释加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大小昭寺修成后不久,出现了两尊释加牟尼佛像互相换位的事情。据说,藏王松赞干布去世后,孙子芒松芒赞继承了王位。当时盛传武则天将派出大军攻打拉萨,夺回文成公主带来的释加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吐蕃王臣在惊恐之余,匆忙把佛像转移到大昭寺南门里面隐藏,并用泥土封好,上绘一幅文殊基萨像。同时把大昭寺的释加牟尼八岁等身像明久多吉挪到小昭寺正殿供奉。公元8世纪初,金成公主来到西藏,她先后到大小昭寺均没有找到释加牟尼像,后来在佛殿的墙内找到了内藏的释加牟尼像,她将佛像安置在大殿中央,从此这尊佛像成了大昭寺的主佛。可以说,它才是藏传佛像的精髓,成了千百万佛教徒的信仰中心。 每天每天,当你置身在大昭寺门前时,总有那些极度虔诚的佛教徒不远万里,用人世间罕见的方式表达对佛心的崇信,他们一步一个长头,用自己的身体丈量着世界屋脊的土地,最后匍匐在大昭寺释加牟尼的佛像的脚下。 据说,人称头戴王冠的释加牟尼像为“觉卧”,而没有王冠的就叫佛主释加牟尼或佛。每一次我带着朋友来就用前额碰一下“觉卧”的膝盖,不但为自己,也为我远方的亲人、朋友来进行祈祷。然后为远方的亲人给“觉卧”献上哈达,祈祷亲人平安。 紧挨在觉卧后边的是一尊古老的释加牟尼佛像。据说,觉卧未供奉在这里时,这是主座佛堂里的主普。沿着佛堂的高墙供奉着十二尊塑像, 它们被称为“六圣子”和“六圣女”。觉卧身后是七世达赖喇嘛土登嘉错和宗喀吧大师塑像。供桌上点的是酥油灯,金、银制作而成的,也叫长明灯。看着这寺庙里的长明灯,我似乎看见了世界祥和的阳光,无论山多高,水多深,这世界将会一片鲜花盛开的源泉。 在这里,我一次次感到沧桑历史感到凄美。
张广钧简历:曾用名广君,笔名但戈,山东郯城人。抒情诗人。代表作以《忧愁歌》、《日照的夏天》、《布达拉宫》、《啊,风筝!我的风筝》、《祖国啊,我要为您歌唱》等篇章为标志,进入创作高潮。先后创作了《走进天堂》、《雪莲花,美丽的雪莲花》等千首诗歌,在人民日报、诗刊社、时代、星星诗刊、词刊社等几十家报刊发表。《全国精短文学作品选》、《当代青年爱情诗选》等三十余部文学专集收入其作品,其中诗歌《露珠》收入《诗刊》社新诗人最佳诗选。被中国民族文化城授予100位桂冠诗人之一,获第十届全国新星杯十佳诗人称号。作品《西藏之魂》被《时代文学》、山东青年作家协会评为作品一等奖。主要文学作品集有《托起满天星光》(中国广播出版社)、《花瓣雨滴》(北京燕山出版社)、《流逝的黑与白》(作家出版社)、《咖啡屋》(中国文联出版社)、《西藏之歌》(人民日报出版社)《西藏之魂》(作家出版社)。其中《咖啡屋》还获得政府文艺奖。香港《技术人才荟萃》、《中国文学艺术界名人大典》、《21世纪中国诗人档案》等大典收入其辞条。曾任山东青年诗人协会理事、日照市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西藏作家协会会员等职。有报告文学、小说、论文、新闻作品若干。2003年3月援藏,同年9月正式调入西藏,现任中国建设银行西藏自治区分行新闻发言人。 张广钧地址: 通讯地址:西藏拉萨北京西路21号 邮编:850008 |
|
|
 |
|
|
Re:圣城拉萨,沧桑一千年 |
回复时间:2009/2/2 16:29:47 |
游客 |
|
很棒的文章,让我大开眼界,原来西藏还可以这样看,不仅仅是蓝天白云和藏民。 |
|
|
Re:圣城拉萨,沧桑一千年 |
回复时间:2009/2/2 17:50:14 |
游客 |
|
|
Re:圣城拉萨,沧桑一千年 |
回复时间:2009/2/4 20:56:09 |
风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