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复
88952634
88952634
88952634s3
88952634-0
88952634
原创诗:爱情。外四首
原创诗:思。外四首
全运征文获优秀奖名单
写给楼兰的情书
这儿不安静了
与你只隔着这挂雨帘
相思竟然会妙不可言
春蚕与纺娘
向前之歌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输入右侧的验证码
  齐鲁国际诗歌论坛 >>发现与自我沉潜
发贴时间:2011/8/6 12:04:54 楼主:王霁良
发现与自我沉潜

——对2000—2010诗写作的一点看法

步入新千年以来,诗坛虽还是那个多元共生的诗坛,但很大一批诗人已经转向了冷静、深沉更具难度更见功力的诗写作,读者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也在改变,那些刻意要把诗歌做到纯洁,做到纤尘不染,实际却是虚情假意、空洞无物“以抒情为务”的诗歌,越发显得矫情、不合时宜、与生活无大关系,也越发显得价值有限、不为读者认可。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每个新时代的经验都需要一种新的表白,世界似乎永远在等待它的诗人(艾默生语)”,新时期以来,生存问题成为国人关注的最大问题,许多人战战兢兢为谋一块面包而奔忙,可怜巴巴的人生中那点可怜巴巴的追求又难有实现,这使得很多诗人在创作风格和创作倾向上偏重于观察和体悟,偏重于透过现实生活捕捉生活的某一瞬间,蕴之于内并对某个角度有所揭示。诗写作从来都是来而不是去,去找诗、刻意而为的诗人,动辄动机先行自以为是的诗人,你永远也不要指望他写出像样的东西来。这样的诗人,“嚷嚷自己是诗人呀,精英呀,知识阶层的宠儿呀……其实,你狗屁不是,你只是群众罢了,一个饱经政治风霜的超级谎言而仍泪水不尽的群众,一个流里流气自以为浪漫的人……一个安全沉沦在无所事事色情和暴力中的人,扔石头者、点火者,理想破灭,激情殆尽,陷入金钱原始攫夺或仓皇鼠窜弃国而走的人(钟鸣语)”。

让存在在诗中直接呈现追求,让叙述带出不可能被叙述的内容,这是这十年来诗歌发展的一个大的走向,是一个如春蕾初绽般的重要发现,对诗歌发展有着不可抹却的贡献。无可否认,这样的诗写作虽然比起上世纪90年代在解构、在批判力量上有所减弱,但在诗之本体建设上、在艺术进步上超越明显,真正的诗人开始自我沉潜,开始注重发掘,对诗之习俗之壁垒四面突破。一如诗人朵渔所说:“在我看来,诗歌只是发现,重新发现已经存在的东西,被阴影覆盖的东西,让记忆蒙尘的东西。土豆已在土里暗自长成,诗人的任务只是把它扒出来”;雷平阳也认为:“关于诗歌,我已经说过多次——在我的背后,一直有一片土地鬼魅般站立着,除了能一再地打量它,我别无所能”。

新时期的诗歌很好地做到了“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这一点,对意象的运用大多是侧重意象的质感,如李岩《人民,在腊月傍晚拥挤在公交车上》:“人民,在腊月的傍晚拥挤在车厢上/这是清一色的人民/绝没有一个贪污犯混迹其中//人民,肩膀靠着肩膀,背贴着背/脚挨着脚 陌生人像是拥抱/世界在此刻多么亲热/目光如电的是小偷,染黄毛的是勤勤恳恳/为人类欲望上夜班的妓女/生活,在30年前夹紧双腿从革命的教堂出走/连滚带爬地坠入洋洋洒洒的时代大河/生活恢复了生活,泥泞,才是它的本色(选自《新世纪诗典》)”。诗写的如临其境,真切感人,过目不忘。王黎明的小诗《写在海滩上》:“告诉你一个秘密:再过一万年/大海还是那个大海/而我们,连海边的沙子都不是(选自王黎明博客)”,虽只有三行,告诉我们不是秘密的秘密,却融进了诗人深刻的体悟;像刘大程的《收垃圾的》,“那个收垃圾的像个侠客/把破三轮车搁在路边/坐在树荫里歪着草帽打盹/对面超级广场正进行火爆的促销表演/他不为所动/其实他并非不为所动/一切为时尚早/他在等待/收场(选自《2000—2010十年诗选》)”。语言平实,容量很大,“一切为时尚早/他在等待/收场”,一句比一句短,时下再怎么“火爆”的东西,总不过是个过程,而“垃圾”又是什么样的垃圾,什么样的意象?指代的是什么?读李晃的《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心情跟诗人一样沉重。四节诗不仅仅是呈现了诗人的寂寞、苦恼、哀愁、忧虑、痛苦……,还呈现了工业化到来后衰败的农村景象。——今天的农村是个什么样子?青壮年怀着对城市生活的羡慕、怀揣梦想都流入了城市,一个打工的诗人“最后一个逃离故乡”。农村基本的劳动力已经没有了,传统的农耕文明没有了,留下来的只是病残老弱。现在的乡村无依无靠,几近崩溃,甚至传统的伦理操守都衰败了,随波逐流,女儿在城市卖淫挣钱也不以为然。当然,家园在诗人笔下仍然美丽:“远处细雨如丝,薄雾如纱,青山如黛/油菜花包围的农舍……”,家园再穷、再破败,在远离乡井的人眼里也是美丽的,但如果今天某个诗人还去写向往农村、扎根农村的诗歌,很可能就会有人怀疑他的真诚。“请原谅我眉头紧锁,却也锁不住缕缕的哀愁。/我是最后一个逃离故乡、自我放逐的过客!/——这是我迷人的故园之独特景色/这也是我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选自《2000—2010十年诗选》)”这首诗的诗眼在最后两句,最后的升华凭的是诗人的直觉和敏感,一个诗人不相信自己的直觉而去相信空泛的理论,是相当愚蠢的;只有凭直觉和敏感,对现行的制度、机制、既定的铁律、秩序,提出自己的怀疑,才有可能成为大家。需要多说一句,这首诗没有任何道理上的铺垫,仅仅是失去父母的诗人想到了这儿,想到了“尚在泥泞中前进的中国”这一层,中国的GDP世界排老二了,但仍然处在国家资本化、处在国富民穷的状态,老百姓尤其广大农民有什么资本?这首诗以叙述见长,以小见大,泥泞的雨后由泥泞的乡村想到泥泞的祖国,是相当见魄力的。

新时期十年的诗歌,因为诗歌自身的曲高和寡,在新的启示里,出现了大量审丑、反讽,自我调侃、自我解嘲的诗歌,如西娃的《画面》(2010年):“中山公园里,一张旧晨报/被缓缓展开,阳光下/独裁者,和平日,皮条客,监狱/乞丐,公务员,破折号,情侣/星空,灾区,和尚,播音员/安宁地栖息在同一平面上/?/年轻的母亲,把熟睡的/婴儿,放在报纸的中央(选自《新世纪诗典》)”。除了反讽,诗几乎是一种警示。如李春筱的《清平调》,“忘了是什么时候了/我坐在高高的台子上宣讲经文/台下听众三千 他们也盘着腿/呆头呆脑地坐着//你远远地/从对面小河里直起腰/拿着捶衣服的棒槌/突然捂住嘴巴笑起来/你看见了我被风吹歪的高帽子(选自《中国诗歌》2010年第五卷)”。诗人用审丑、反讽的手法,介绍“我”曾经盘腿坐在高高的台子上,高高在上吧,——宣讲经文。“听众三千”不一定是弟子,也可理解为“我”所统治管辖的民众。然下段笔锋一转,河对岸的洗衣女(妇)居然嘲笑起人人都须仰视的台上的人来,因为“我”自己戴的或别人奉承给的高帽子,被风吹歪了,“帽子”可视为一个意象,越高越不中看,这一笑就显得非常滑稽,这个社会有多少自以为牛X的人,可不管你是高官、是权威、是美人,总还是个人,你得吃,你得拉,你完美吗?你将来死不死?你没有什么了不起,在洗衣女眼里就是平等的平平常常一个人而已。短诗先一句“忘了是什么时候了”,就是一个调侃,没怎么当一回事的。如西毒何殇的《人全食》(2008年):“手头没有黑镜/就点了只蜡烛/把眼镜熏黑//看完了日全食/竟忘了擦干净/就直接出门//那天的大街上/空无一人/好像都被狗吃了(选自《新世纪诗典》)”,也写得很值得反思和回味。

回复贴子
标题
内容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著作权声明 | 客户服务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